16人考上厦大马分校后选择复读:分数之外,是教育公平的警钟
最近,“16人考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决定复读”的消息引发热议,刺痛了大众的心。谁能想到,一场志愿填报的乌龙,竟让16位学子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被迫重新选择。
事情是这样的:多名贵州考生在社交平台反映,因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导致他们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其中一名考了630分、全省排名2354名的考生陈庄(化名)表示,他联系上了十余名同样遭遇的考生,目前已有16人决定复读。原因无他,一是学费太高,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学费是本部的三四倍,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压力巨大;二是不少同学觉得以自己的分数读这个学校太亏,心理落差实在太大 。据了解,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厦大办的海外校区,学历虽被国家承认,但无论是教学语言、地理位置,还是录取分数都和本部有很大差别。
得知这件事,我心里满是愤懑和无奈。这16名考生,寒窗苦读数载,本想着凭借努力考出的分数,能进入理想的学府,却因为志愿填报系统的漏洞,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
高考,是无数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本应是公平公正的代名词。可这次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公平背后隐藏的暗礁。志愿填报系统,作为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关键桥梁,承载着考生的未来,却在关键时候掉了链子。仅仅因为系统没有明确区分,就让这些考生承受了不应有的后果,这合理吗?
有人或许会说,考生自己也有责任,为什么不仔细查看志愿书?但大家想想,在紧张的志愿填报期间,考生要面对海量的信息,本就容易眼花缭乱。况且,既然有线上填报系统,考生自然会默认系统信息的准确性。系统未做明确区分,这不是误导又是什么?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应该是信息获取的平等、志愿填报环境的公平。一个在贵州县城读书的孩子,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渠道,去深入了解“厦大马来分校”和“厦大本部”的细微差别。家长一看“厦门大学”,名校光环加身,自然放心填报,谁能想到会掉进这样的“坑”里呢?
如今,16名考生选择复读,他们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年的时间、精力的付出,还有心理上的巨大负担,都得自己扛。他们不是考不上好学校,而是不愿意用600多分的好成绩,去换一个“听起来像985,实际性价比极低”的选择。他们的勇气值得敬佩,可他们的遭遇也让人心疼。
这件事不能就这么轻易翻篇。高校招生信息必须更加透明化,分校、合作办学、高收费项目,必须显著标注,绝不能玩文字游戏;志愿填报系统急需优化,关键信息一定要有二次确认,比如弹出窗口提醒“您即将填报的是海外校区,是否确认?”;对于这类“高分误录”事件,更应该建立有效的补救机制,不能让学生独自承担错误的代价。
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起来,别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新闻来源:综合大河报、潇湘晨报、九派新闻等媒体报道
牛达人配资-正规的配资平台-哪里可以配资炒股-配资行情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