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加速迈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推动车辆技术体系重构与跨界融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向车辆技术变革,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动力学分会、吉林大学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于7月11日在长春联合举办“未来车辆技术论坛”,论坛聚焦智能驾驶、汽车动力学、新型底盘等前沿方向,旨在推动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共话前沿,探讨汽车科技革新与协同创新之道。
本次论坛邀请了包括郭孔辉院士、李骏院士、李克强院士、毛明院士、曲小波院士等在内的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知名车企300余位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展示了我国在未来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彰显出中国汽车工程界在智能化、电动化时代背景下的强劲创新动能。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动力学分会主任、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管欣教授主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陆丽俐女士、吉林大学副校长于湘晖教授、吉林大学郭孔辉院士分别发表致辞。管欣教授在开场指出,汽车工业历经150年的演进,正迈向全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时代。以分布式角单元、飞行汽车为代表的颠覆性构型创新,正在挑战传统汽车动力学理论。未来汽车的实物系统将逐步简化,数字模块则将大幅增加并实现功能飞跃。这些变革为全球年轻学者和工程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预示着汽车动力学理论的革新以及产品与开发技术的全面创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陆丽俐女士对与会院士、专家及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我国汽车产业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取得的重大成就,汽车产业已步入从“技术跟随”向“原始创新”转型的深水区,亟需加强跨学科融合、跨链条协同与全面拥抱人工智能。作为汽车科技发展的推动者,学会将持续构建人才、智库、协同、标准与交流平台,助力科技攻关和产业升级。同时,她高度评价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动力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郭孔辉院士引领下形成的系统理论体系,为我国汽车动力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迈向世界科技高地,并祝愿论坛圆满成功、各位嘉宾收获满满。
吉林大学副校长于湘晖教授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深刻变革,汽车动力学作为实现智能驾驶和车辆品质开发的基础技术,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吉林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汽车产业进步为使命,依托郭孔辉院士领衔的汽车动力学研究团队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轮胎建模、非光滑仿生理论、轻量化材料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为我国自主研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重要贡献。他强调本次论坛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并诚挚邀请各界于2025年9月26日共赴吉林大学工学学科暨原吉林工业大学建校70周年活动;最后,他欢迎各位专家持续关注吉林大学发展,携手共促汽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随后,郭孔辉院士深情致辞,表达了对学会、学校及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在酷暑中到场的诚挚感谢,并深感自己能在九十高龄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一份莫大的幸运。他回顾了自己坎坷的成长经历与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感慨在时代曲折中不断进步,并始终怀有感恩之心。他坦言,在改革开放前,汽车工业前景不明,技术人员缺乏用武之地,曾长期感到苦恼;而如今我国汽车产销居世界前列,技术创新受到全球瞩目,令他倍感欣慰与振奋。他为自己培养出的众多优秀学生投身国家汽车事业、成为行业中坚感到由衷自豪,并衷心祝愿大家事业顺利、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更加辉煌。
论坛上午上半场由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高镇海教授主持,高教授指出当下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与网联化技术正深刻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并诚邀与会嘉宾聚焦技术浪潮,见证创新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李骏教授围绕《重型商用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作大会主旨报告。他指出,“十五五”期间中国汽车应迈入世界科技引领阶段,而重型商用车碳排放占比过半,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环节。李院士系统分析了传统柴油与天然气路径的碳减排瓶颈,首次提出以绿色燃料(e-Fuels)驱动的“热电复合动力系统”全新构型,该方案通过柴氢复合设计,兼顾动力性、成本与碳排效率,显著提升整车系统热效率并实现82%碳减排。他强调,唯有核心技术原创,方能引领未来,清华团队正通过“3总成+3车型”推进覆盖全场景的重型车零碳动力系统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毛明研究员以《越野科学与技术研究新进展》为题,系统阐释了越野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新兴内涵。他指出,越野装备在复杂地形环境中的稳定、高效与安全机动,是未来智能陆域系统的关键支撑。报告从“表层动态土壤感知”,“复杂规划与协同”,“机电系统与机器人融合”等六大科学问题出发,提出“越野学(Crossterrainics)”这一系统技术体系,并展示了基于惯容网络的悬挂设计新范式与多款越野机器人开发进展。毛院士强调,越野装备正在迈入标准重构与方法重构的新阶段,亟需形成国家级研究生态,构建具有国际引领力的“槐树岭实验室”品牌。
7月11日上午,未来车辆技术论坛第二阶段学术报告由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朱冰教授主持,论坛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与城市低空飞行领域展开前沿成果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带来题为《AI驱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AI、大模型、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正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从“单车智能”向“车路云一体化”的系统重构演进。他系统介绍了团队围绕“广义系统动力学”构建的智能化控制框架,涵盖车路协同、感知分层解耦、时空分离预测网络、大模型测评与训练、深度强化学习、动力学保辛训练等关键环节,展现了AI与车辆控制深度融合的中国式解决方案。李院士强调,真正的端到端不应是“黑箱神经网络”,而是“全栈神经网络化”的系统工程,清华团队已在实际场景中实现落地验证。面对新阶段的挑战,他呼吁构建支撑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国家级基础设施,推动数据、算法、平台的系统协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驾驶发展路径。
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曲小波教授以《城市低空出行:载具设计、孪生测试及瓶颈管控》为题,深入解析城市空域交通的变革趋势。曲院士指出“电动化+智能化+分布式冗余设计”是低空飞行大众化的关键前提,并通过交通系统优化建模、构型选择、经济性敏感分析等手段,提出多旋翼适用于中短程、复合翼适用于中长程、倾转旋翼则更适合城际通勤的系统解决思路。同时,他详细展示了与奇瑞合作开发的分体式飞行汽车及其1200公里测试成果,并介绍了数字孪生在飞行器安全冗余验证、风场建模、三维建图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在管控层面,曲院士提出基于全息感知的“智能起降场站调度系统”,有效突破飞行瓶颈点,支撑未来高密度、异构载具的安全运行。报告充分体现了智能建模、系统仿真与工程落地的协同创新路径,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
7月11日下午未来车辆技术论坛上半场在江苏大学副校长蔡英凤教授的主持下,论坛围绕全固态电池研发实践、工业系统智能控制技术演进以及车路协同环境中的智能决策问题展开深入报告,系统展示了智能化、电动化背景下我国汽车科技自主创新的最新进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德平主任以《全固态电池研发实践及发展思考》为题,系统阐述了全固态电池在提升电芯本征安全性、提高能量密度及实现宽温域使用方面的关键技术优势,指出其在新能源汽车安全与性能提升中的核心价值。王德平主任介绍,中国一汽牵头制定全固态电池行业标准,并联合三十余家单位构建研发体系,聚焦正负极材料、电解质、电芯工艺与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已实现350Wh/kg、66Ah电芯试制并具备较强安全性能。目前,正极高镍单晶材料已达到量产要求,负极硅基体系尚待突破循环寿命瓶颈,复合电解质方案初见成效。报告同时展望全固态电池三阶段发展路径,提出围绕高比能正极、高循环负极、高稳定性电解质及低成本制造工艺的技术攻关方向。王德平主任强调,未来五年是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窗口期,一汽将携手行业力量共促技术突破与规模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具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随着全球智能驾驶技术政策趋严、应用加速,智能网联汽车面临多维度安全挑战,涵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杨世春教授强调,传统V流程已难以支撑智能汽车安全需求,需构建贯穿全生命周期、融合云-车-路-人的“具身安全”新体系。在李骏、李克强两位院士指导下,团队提出了“体智核”概念,融合感知、决策与控制为一体,并率先开展“触觉+视觉”多模态感知研究,弥补视觉盲区,实现高风险场景的提前预警与动态防控。同时,团队正推进自主软件工具链建设,发展X+流程、基于大模型的代码安全生成机制,推动AI安全工程落地,构建智能驾驶系统“功能可靠、行为可控、数据可信”的运行安全闭环。
同济大学孙剑教授以《OnSite自动驾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与展望》为题,系统介绍了该平台在场景化测试、算法评测、训测一体等关键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指出,面对自动驾驶安全评估的高成本与长尾风险挑战,OnSite平台通过虚实融合测试、高保真三维场景生成、数据加密共享等自主可控技术,构建了从学习、评测、服务到竞赛的五大中心体系,已为千余参赛队提供超过500万次算法测试服务。平台正积极推动“训测一体、双向进化”的新范式,服务科研与产业双向需求,助力AI驱动的智能驾驶技术落地。该成果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基金委重大成果简报,未来将进一步打造国家级自动驾驶公共平台。
7月11日下午未来车辆技术论坛后半场由东南大学殷国栋教授主持,在其专业而热情的引导下,论坛聚焦商用车智能控制与底盘工程仿真设计,深入探讨线控制动、电驱底盘与仿生悬架的前沿技术路径。
南京理工大学皮大伟教授以《商用车先进制动控制技术》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商用车制动系统电动化、线控化与智能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应用。皮教授聚焦工程车、运营客车与货车的复杂工况,深入解析了线控制动、驻车协同、一体化冗余制动、机电复合制动(EMB)、智能AEB系统及碰撞减缓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出了多轴精确控制、极端坡道起步、热失效防控与乘员状态感知等创新方案,并在智能公交、重卡、无人驾驶客车等平台实现推广应用。报告展示了面向多场景高可靠需求的底盘控制技术体系,为商用车智能安全制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体现出自主原创的系统工程能力。
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高镇海教授作题为《分布式电驱底盘悬架构型工程仿生设计方法研究》的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团队在分布式电驱角模块时代下面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底盘悬架系统创新研究。高镇海教授指出,传统悬架设计方法难以适应新型高集成底盘架构与多自由度轮端控制的需求,团队基于“耦合仿生学”理念,融合系统动力学与生物启发结构,提出多环闭链构型、构型胚图生成设计、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等关键方法,开发出具备高位姿能力与全频隔振特性的全新悬架方案,实现悬架与转向的协同设计与模块演化。报告展示了包括步态悬架、大承载多轴平台、转悬一体化结构在内的多项仿生创新成果,提出未来构建“具身智能”底盘系统的战略路径,助力我国下一代智能汽车底盘设计方法体系自主可控。
本次“未来车辆技术论坛”成功举办,汇聚院士专家共议智能化、电动化等前沿议题,搭建高校与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我国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牛达人配资-正规的配资平台-哪里可以配资炒股-配资行情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